帳號:guest(18.191.171.23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許靜嫺
作者(英文):Ching-Hsien Hsu
論文名稱: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美感的實踐:以太魯閣族藝術創作者個案分析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esthetic Practice of Art and Exhibition Space: A Case Study of a Taroko Indigenous Artist
指導教授:萬煜瑤
指導教授(英文):Yuh-Yao Wan
口試委員:萬煜瑤
張淑華
李達皓
口試委員(英文):Yuh-Yao Wan
Shu-Hua Chang
Ta-Hao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775501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關鍵詞:太魯閣族藝術創作者抽象美感展示空間視覺藝術
關鍵詞(英文):Taroko Indigenous peopleartistabstract aestheticsexhibition spacevisual ar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針對太魯閣族當代創作者郭文貴,以及其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美感的實踐進行研究,其油畫創作充滿抽象的表現性且色彩具有原創性,展現出當代抽象藝術本質。本研究除了針對郭文貴相關藝術表現,也以其在部落設立的達基力部落屋(Dageeli)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及場域。

在郭文貴的創作表現部分,本研究以他的油畫創作為主,分析其在文化傳統脈絡表現特徵與色彩美感的應用,從原住民文化元素為出發點,分析色彩的藝術表現性及色彩搭配之意涵,以展現太魯閣族的美感特質。此外,本研究藉由現場調查及口述訪談記錄,經由達基力文化部落屋的現場實地勘查與攝影紀錄,以進行相關作品文本及展示空間運用之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藉由達基力文化部落屋的空間及郭文貴的作品分析,企圖探討一位太魯閣族創作者的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美感實踐的過程。除了分析其藝術創作與展示空間美感規劃之特色,也藉而理解展示空間場域對於消費者之影響。本研究訪談資料及成果有助於相關族群藝術創作與展示之研究,也有助於理解一位當代族群創作者個體的美感思維與實踐路徑。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Taroko contemporary artist, Wengui Kuo, and his aesthetic practice of art and exhibition space. In addition to Kuo’s art work, the exhibition house established by Kuo, called Dageeli, is included as a main research field as well.

In terms of Kuo’s art work,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his oil paintings, such as application of color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meaning within cultural context.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pplies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rough photography records of related art works, to analyze how art display in the space of Dageeli tribal house.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aesthetic practice of a Taroko artist and his art exhibition spaces. While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t’s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space,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artworks’ impact on customers. The field data and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not only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ethnic art creation and display, but also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concept and practical process of a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artist in the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6
壹、 研究目的與概念 6
貳、 研究議題與方法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創作的抽象性:一個美學的觀點 11
第二節 群族藝術創作:記憶的起源 14
壹、 從部落藝術的發展談起 14
貳、 藝術的基礎:太魯閣族文化脈絡 16
第三節 藝術創作與展示場域 19
壹、 展示藝術作品 19
貳、 展示空間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3
壹、 文獻分析法 23
貳、 深度訪談法 23
參、 調查法 24
肆、 內容視覺分析法 2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6
壹、 研究架構 26
貳、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倫理 29
壹、 研究範疇與限制 29
貳、 研究倫理 30

第四章 研究資料呈現視角分析 31
第一節 創作者郭文貴的個案分析 31
壹、 郭文貴生平經歷 32
貳、 郭文貴展覽經歷 34
第二節 作品探討分析 37
壹、 色彩與形式 37
貳、 作品賞析 39
第三節 作品展示空間場域分析 60
壹、 場域分析 60
貳、 空間美感實踐分析 69
第四節 結論與回饋 73
壹、 結論 73
貳、 回饋與建議 74
引用文獻 78
中譯部分
Abadie,Daniel與Contensou,Martine(1993)。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趙無極 (文庫出版譯)。臺北市:錦繡文化。
Arnheim,R.(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與翟燦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Atkins,Robert(1996)。藝術開講(黃麗絹譯)。臺北市:藝術家。
Babbie,Earl(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譯)。臺北市:時英。原作出版於1986。
Bourdieu,Pierre。(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臺北市 : 典藏。
Brook,Peter(2019)。空的空間(王翀譯)。中國:中國友誼。
Ferguson,Harvie(2009)。現象學的社會學意味。(陶嘉代譯)。臺北市:偉伯文化。
Kandinsky,Wassily(1995)。藝術的精神性(吳瑪琍譯)。臺北市:藝術家。原作出版於1910。
Kandinsky,Wassily(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琍譯)。臺北市:藝術家。原作出版於1998。
Kandinsky,Wassily(2013)。藝術中的精神 (余敏玲譯)。臺北市:信實文化
Kotler,Philip與Scheff,Joanne(1998)。票房行銷(高登第譯)。臺北市:遠流。
Lowenfeild,Viktor(1993)。創性與心智之成長(王德育譯)。臺北市:啟源。原作出版於1976。
Marshall,Catherine與Rossman,Gretchen B.。(2006)。質性研究方法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
McEvilley,Thomas(1999)。藝術概述: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吳介楨譯)。臺北市 : 遠流。
Moszynska,Anna(1999)。抽象藝術(黃麗絹譯)。臺北市:遠流。
Neuman,William Lawrence(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朱   柔若譯)。臺北:揚智。
Smith,Edward Lucie(1990)。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 (李長俊譯)。臺北市:大陸。原作出版於1976。


中文部分
Kaji Cihung(2013)。黏繫、滑離與巫醫當代書寫太魯閣族傳統醫病儀式及其民族植物世界。旮日羿•吉宏。花蓮:古典。
朱若茵(2000)。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志文化。
何星亮(1993)。龍族的圖騰。臺北市:臺灣中華。
余思穎(2012)。多重視角下的藝術觀照現代及當代美術評析。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吳佩佩(2017)。花蓮民營藝文空間發展探究:以阿之寶時光1939 Wata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視覺藝術教育碩士班。
呂理政(1990)。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市:南天。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臺北:立緒文化。
林平 (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29-37。
林宏璋(2009)。策展主題。典藏今藝術。
林建成(2002)。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臺北市:藝術家。
林建成(2009)。臺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臺北市:藝術家。
林榮泰(2011)。從服務創新思維探討感質體驗設計。設計學研究。12(S):13-31。
邱坤良(2007)。移動觀點: 藝術空間生活劇場。臺北:九歌文庫。
柯品文(2005)。作品與儀式。臺北市:唐山。
夏學理(2013)。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市:五南。
耿鳳英(2006)。虛與實 : 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張小菁(2019年3月30日)。旅外16年林經豐遁入山中作畫。更生日報。第六版。
張小菁(2019年8月29日)。達基力部落原鄉體驗經驗帶回教室。更生日報。第六版。
許麗雯(2013)。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臺北市:信實文化。
陸蓉之(1990)。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後現代主義現象。臺北市:藝術家。
陸蓉之(1991)。當代美術透視 。臺北市: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曾國鈞(2015)。後替代空間經營模式與效益探究:以高雄藝文空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班。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臺北:三藝文化。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蔡蕙如(2006)。本體意識流。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碩士班。
盧梅芬(2002)。臺灣原住民創作展現。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盧梅芬(2007)。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藝術家。


外文部分
Berelson,Bernard (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Glencoe, I11.: The Free Press.
Malraux,André (1978)。The Voices of Silence.。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人間衛視網站(2015)。網址:https://youtu.be/7tP18sPYIVQ104102。下載日期:2020年4月2日。
全球原住民文化會議(2008)。網址:http://indigenous.pristine.net。下載日期:2020年4月30日。
花蓮縣和平國民小學(2016)。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下載日期:2019年11月25日。
臺灣大學網路教學(1998)。戲劇多媒體藝術風格。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下載日期:2019年10月15日。
臺灣國家公園(2020)。網址:https://np.cpami.gov.tw。下載日期:2020年4月24日。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2014)。研究倫理。網址:https://ethics.moe.edu.tw。下載日期:2018年12月20日。
歐洲僑報網站(2015)。網址:http://mp.weixin.qq.com。下載日期:2020年4月13日。
潘翊(2018)。抽象表現主義:內心無意識地釋放。網址:https://www.hk01.com。下載日期:2019年10月13日。
(此全文2025072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