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4.242.22.24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玲宜蓁
作者(英文):Yi-Chen Ling
論文名稱: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學習現況與學習滿意情形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Gifted Students’ Situ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指導教授:吳新傑
指導教授(英文):Hsin-Chieh Wu
口試委員:林清達
范熾文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Chih-Wen 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687520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關鍵詞:語文資優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學習現況學習滿意
關鍵詞(英文):language gifted educationlanguage gif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the updated learning situationlearning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近年來,資優教育教育開始跳脫過去只有數理資優的框架,朝向多元化方向邁進。除了數理資優外,目前語文資優班成為了第二大的資優項目,而為瞭解目前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之學習現況與滿意情形,本研究以花蓮某國中語文資優班為個案班級,藉由訪談其中6位語文資優生方式,探究語文資優學生對其所接受的語文資優教育之感受及滿意情形為何,嘗試從學生角度來觀察與深入理解國中語文資優教育之現況,以作為未來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改進之參考。
根據個案學校語文資優生的回饋,本研究得出下列研究結果:
一、在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學習現況方面
1.語資生報考就讀語文資優班之動機,大多數是基於本身對語文之興趣再加上師長或家人的鼓勵而有意願報考就讀;另有少數學生受到同儕的邀約一同報考。
2.語資生表示就讀語資班後,對語文之興趣,不論在深度與廣度上皆有提昇。
3.語資生表示加入語言資優班後,雖然有原班與資優班雙重課業壓力,但基本上並不會對其原班課業造成不良之影響。
4.語資生最常感到的矛盾,可分成人際互動方面與課業方面兩方面,在人際互動上會因為資優生身份產生優越感,但也常因資優身分而同儕給予過高的期望產生心理上的壓力;而在課業上,則陷入希望資優班老師上點滿足原班考試的基礎課程,但又希望老師能上讓學生發會創意機會的課程的矛盾。
5.語資生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是感受到自身聽說讀寫的能力進步。
二、國中語言資優班學生學習滿意情形
整體而言,個案資優班學生對所受資優教育整體的滿意程度呈現正面評價,若分成不同向度,資優班學生對所受資優教育之看法如下:
1.教師教學與專業能力方面:資優生們普遍認為教師們的教學認真,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思考及創作並設計一系列的資優課程,除了培養平時良好的閱讀習慣外,還有介紹各國的文化,擴展學生的視野。但每年的師資不一常是造成資優生無所適從的困境。
2.課程安排與內容方面:希望基礎課程能更具紮實性,紮實性並不代表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或堂數,而是在課程中抽一些時間快速上過基礎課程,能讓學生在面對段考時能得心應手,而大部份的時間則大量加深加廣的延伸,落實資優教育。
3.人際互動關係方面:其中以資優生與資優教師間與資優生和資優生同儕間之互動良好,相處融洽,有相知相惜的感受。而原班學生常對資優生有過高的期望導致於無法接受資優生犯錯的狀況,資優生常有被區隔的感覺。
4.學習成果方面:資優生對於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雖常面對課業上的壓力,但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有一份樂在其中的感受。
5.升學輔導方面:資優生反應由於所在位置處於偏鄉,國中升高中只有少許的學校可選擇,一般而言,想念高中的學生只有一所可選,故學校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升學輔導,唯有在學生最後一個月感到惶然無助時,老師有適時給予鼓勵及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育人員,以及未 來之研究提出建議。

For the past few years Taiwanese gifted education has been taken out of box which was only for math and science gifted education and has been oriented toward multiple dimensions. Apart from math and science gifted education, language gifted education is the second main part of the gifted program currently. To figure out the updated situations among language gifted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study chose a language gifted class of a certain junior high in Hualien, trying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tudents’ feedback and satisfaction by interviewing six language gifted students. The study manages to observe and offer a deeper comprehension from the gifted students’ perspective so as to b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chool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gifted students’ feedback in the case study, the study has five conclusions as follow.
一、About the learning status of the gifted students
1.The motivation of the gifted students’ application to the language gifted class were mostly based on their passion in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encouragements by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A few others were based on peer’s invitation.
2.The gifted students indicated the improvements on both the width and depth for the passion of language after studied in gifted class.
3.The gifted students stated that although they had double pressure from the original class and the gifted class after joined the gifted class, they basically didn’t ge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in the original class.
4.The biggest contradiction that the gifted students feel most often can be sort into two parts. As fo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art, the gifted students gained superiority from the identity of a gifted student, yet they also got pressure from peers’ over expectation. As for studying, they expect basic courses which help the tests in the original class while they still like to have courses which free their creativity.
5.The students had the most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acknowledging their progres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二、Abou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1.About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 most of the gifted students think their teachers are hardworking and offering them with enough room for thinking and creating. Besides, the teachers also designed a series of gifted curriculum for building up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and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 by introducing cul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annual unstable teaching faculty increases students’ confusion and difficulty.
2.As for the course arrangement and its content: students hope the basic course can be more solid, which doesn’t mean a lot of time or classes but some time for learning basic content rapidly in class. Hence, students can manage sectional tests more easily. And a great amount of time can be used for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learning to meet the need of gifted education.
3.Abou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ith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ifted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or the one between gifted students is very positive and develop a close rapport which produces mutual dependence. Yet the gifted students’ homeroom classmates often couldn’t accept their mistakes due to an over high expectation, which discriminate the gifted students.
4.As for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gifted students gained a lot of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the learning process. Though they often confronted the academic stress, they always can find some pleasure from work.
5.About the counselling for future school: the gifted students responded that they had fewer options for high schools because their hometown is in a remote area.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only one option for high school; hence, the school doesn’t provide enough information for high schools; only when the students still felt confused and helpless at the final month could the teachers offer encouragement and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faculty, and future studies on a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優教育的意涵與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 7
第二節 學習滿意的涵義 12
第三節 資優教育學習現況之相關研究探討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選擇 2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8
第五節 資料搜集方法 30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1
第七節 研究結果的檢測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5
第一節 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學習現況分析 35
第二節 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學習感受及滿意度 42
第三節 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之學習意見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70
參考文獻 75
附錄一國中資優班學生學習現況訪談大綱 81
附錄二知情同意書 83
一、中文部分
仇惟善(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之應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振德(1996)。國民中小學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況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207-227。
王振德(2006)。資優教育的幾個論題與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3),19-28。
何興中(2011)。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高中生數理資優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正薰(2007)。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昆壽(2006)。資優教育概論。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2008)。我國資優教育法規變革與因應。資優教育季刊,(109),1-10。
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 11-18。
吳淑鶯(1996)。二年制商專學生對教學與學習之相關意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24-35。
李乙明(1991)。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永吟(1994)。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昇益(2006)。國中資優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3), 101-107。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3), 101-107。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妙華(2002)。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佩怡(1999)。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台北縣。
林坤燦、林銘欽、林芳瑜(2011):我國資賦優異教育相關教育法規初探。載於陳長益、陳美芳、陳偉仁(主編):分散式資優資源班經營實務手冊,(11-18 頁),臺北:教育部。
林家弘(2000)。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58-59。
侯禎塘(2001)。英國教師會組織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14),257-196。
施台珠(2005)。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洪靖凱(2012)。數學充實課程在高中數理資優班之實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未出版,彰化縣。
徐可昕(2017)。國中數理資優學生參與數學課後輔導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慧佳(2005)。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徐慧佳(2005)。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特殊教育法(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 月十八日華總(一)義字第○九八○○二 八九三八一號令發布
袁靜娟(2017)。國中資優學生參與校外充實活動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 介(2003)。分析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世玪(2011)。.國中數理資優生人格類型及性向表現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昇鵬(2003)。資賦優異學生及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95-120。
張靖卿(1996)。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探究。資優教育季刊,(59),25-30。
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台北市。
郭靜姿(1996)。我國資優學生輔導與追蹤之問題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 (60),18-24。
郭靜姿(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陳巧嫦(2015)。運用臉書融入國中英語寫作課程對國中語文資優班學生的英文寫作、文法學習及英文寫作態度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陳永發(2001)。合作取向的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78-194.
陳向明(2002)。社会科學質的硏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志遠(2012)。數理資優班學生體適能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奎憙等(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奕君(2011)。高雄市優良特殊教育人員資優教師教學心理調適歷程與生命意義感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昭儀(2008)。國中英語資優生家庭英語養成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87-120。
陳美芳(1996)。資優學生身心特質與評量。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21),13-26。
童品華(2017)。臺中市公立國中資賦優異資源班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馮淳毓((2016)。新北市國中語文類學術性向資優鑑定工具之效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淑玲(2015)。運動阻礙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間之調節效果分析-以排球運動學習為例。華醫學報,((43),23-37。
黃楷茹、陳偉仁、陳美芳 ((2017))。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學實施狀況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43), 1-11。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典謨(1997)。資源整合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4),6-10。
蔡明富(1998)。多元智能理論在資優教育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68),9-15。
蔣家唐(1994)。資優生的認知發展特質暨成功資優教師之教學風格研究.。特殊教育學報,(9),223-256。
蕭慧雯(2009)。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德翰(2017)。國民中學資優生家庭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資賦優異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韓福榮、曹光文(譯) (2011)。特殊教育概論-二版。臺北市:雙葉(原作者:Kirk,Gallagher,Anastasiow,coleman)。(原著出版年:2007)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簡瑞榮(2002)。Clark與 Zimmerman 藝術鑑賞與美術資優教學之觀察研究。視覺藝術論壇,(1),50-65。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Browne, B. A., Kaldenberg, D. O., Browne, W. G., & Brown, D. J.(1998). Student as customer: Factors affecting satisfaction and assessment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8(3), 1-14.
Gagné, F. (1993).Constructs and models pertaining to exceptional human abilities.
Horowitz, F. D., & O'brien, M. (1986).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State of knowledge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147.
Kulik, J. A.(2003). Effects of us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at controlled evaluation studies say. Arlington, VA: sri International.
Little, J. W. (1982).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Work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3), 325-340.
Long, M. H(1985).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77-393.
Parnes, S. 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Scribner.
Renzulli, J. S(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Reexamining a definition. Phi Delta Kappan, 60(3), 180.
Renzulli, J. S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Reexamining a definition. Phi Delta Kappan, 60(3), 180.
Tough,A(1982). 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033251).
VanTassel-Baska, J., & Stambaugh, T. (2006). Project Athena: A pathway to advanced literacy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of poverty. Gifted Child Today, 29(2), 58-63.
Vaughn, V. L., Feldhusen, J. F., & Asher, J. W(1991). Meta-analyses and review of research on pull-out programs in gifted educat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5(2), 92-98.
Whitmore, J. R (1980). 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 Allyn & Bacon.
(此全文2025062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