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13.20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葛秀中
作者(英文):Hsiu-Chung Ko
論文名稱:一路學到掛-以攻讀研究所為活躍老化手段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Learning All the Way (till You Drop)— Attending Graduate School as a Way to Activate One’s Senior Years
指導教授:余慧君
指導教授(英文):Hui-Chun Yu
口試委員:釋純寬(高淑娟)
陳怡方
口試委員(英文):Chun-Kuan Shi (Shu-Chuan Kao)
Yi-Fa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575209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關鍵詞:終身學習活躍老化自我民族誌
關鍵詞(英文):Lifelong learningactivation of one’s senior yearsAutoethnograph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是以退休後的我就讀研究所之歷程,對活躍老化影響之探究。我於退休後經歷Robert Atchley 所提退休進程六階段之「醒悟期」及「重整期」後,決定以正規教育體系下研究所為終身學習場域,以達活躍老化。
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為研究方法,探討我在研究所學習歷程中,藉由田調場域接觸到安養院、養護所、失智症病房、參與社區活動的長者們,及與母親上一世代間的互動,經由觀察這些高齡長者身處現今社會所在位置,映照出社會對老年人形成「依賴」、「不中用」、「老狗變不出把戲」等負面刻板印象。反思嬰兒潮世代的我將在終身學習歷程中,學習如何建立起獨立自主、有尊嚴的主體性,為自己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晚年。

I, the researcher, examine how attending graduate school affects my own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aging. Inspired by Robert Atchley’s 6-stage process of insight and regurgitation, I chose to enter the regular graduate school system and had pursuing a graduate degree as an example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 way to interacting with my mother’s generation and energized.
With autoethnograph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ology, I conducted fieldwork at nursing homes, assisting living, dementia clinics and community centers, and focused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with my mother. Through close interaction with these informants, the current author has come to realize how elders are position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negatively connoted image such as dependent, useless and worthless. As a baby boomer, I hope that through my lifelong learning experiences I can learn to generate a respectable, independent presence and further down the line may lay out a constructive plan for myself.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老化意涵與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活躍老化 23
第三節 高齡者終身學習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三節 資料來源 40
第四節 小結 41
第四章 生命,是一場學習之旅 43
第一節 回顧,生命的刺點 43
第二節 校園裡出現的高年級生 51
第三節 校園學習之場域 53
第四節 田調場域 55
第五節 研究所課程的閱讀與思辨 57
第六節 論文寫作歷程 59
第七節 自我刻板印象 60
第八節 生命的最終章 61
第五章 學習;反思,生命樂章的休止符 69
第一節 終身學習與生理老化的影響 69
第二節 終身學習與心理老化的影響 74
第三節 終身學習對社會老化的影響 80
第六章 結論 89
第一節 研究所的學習;思辨 89
第二節 社會文化之標籤;研究者之省思 90
第三節 結語 93
參考書目 95


中文文獻
江亮演、余漢儀、葉肅科、黃慶鑽(2005)。老人與身心障礙福利。台北:國立空中 大學。
朱芬郁(2011)。高齡教育概念、方案與趨勢。台北:五南。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新北市:揚智文化。
朱芬郁(2017)。老年社會學:-概念、議題與趨勢。新北市:揚智文化。
李宗派(2011)。現代老人學。台北:洪葉文化。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呂寶靜(1996)。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跨世紀高齡者醫療福利政策學 會研討會。台北市:厚生基金會。
周傳久(2016)。北歐銀色新動力。高雄:巨流。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邱天助(2007)。社會老年學。高雄:基礎為化創意。
邱天助(2017)。老,自在:50後人生的八堂必修課。新北市:大喜文化。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洪櫻純、秦秀蘭、梁慧雯、陳美蘭(2015)。老人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肇男、徐慧娟、葉玲玲、朱僑麗、謝嫣娉(2013)。活躍老化:法規、政策與實
務變革之台灣經驗。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春興(1989,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6)。成人發展與適應。新北市:空大。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楊國德 (2011,2016)。高齡學。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
黃湘武(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 ,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杜祖貽編,遠流出版社。
程千芳、游一龍(2015)。老年心理學:從心理科學看成功老化。台北市:雙葉書廊。
葉至誠 (2012)。高齡者社會參與。新北市:揚智。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台北:五南。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謝高橋( 1982)。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期刊
李世代(2010)。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社區發展季刊, 132期。
何粵東(2010)。自我民族誌的課程研究初探。中正教育研究, 9卷1期。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習學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期。 高旭繁、許淑華(2014)。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看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適, 活躍老化章。應用心理研究,60期。
陳麗光,陸偉明(2016)。我年過60歲,我在大學念書: 臺灣高等教育中的高齡 學習者基本特徵。教育政策論壇,19卷3期。
黃富順(2007)。我國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內容、特色與省思。臺北市終身學習 網通訊,38期。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 59卷2期。
黃錦山(2009)。不同年齡層民眾對高齡者印象之比較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期。
蔡宏政(2007)。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學刊,39期。
蔣逸民(2011)。自我民族誌:質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11卷4期。
蕭羽汝、徐立偉(2017)。退休飛航機師活躍老化之探究:以國軍退轉民航機師為例。政策與人力管理,8卷 2期。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期。
林麗惠(2009)。高齡教育創新途徑之探究。師友月刊,509期。
張靜慧(2016)。《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離善終還差4步。康健雜誌 ,207期。
戰麗(2007)。淺談休止。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卷2期。
外文文獻
Carl Honoré(2018)。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許恬寧譯(2019),台北: 大塊文化。
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Helen Q.Kivnick(1997)。人生八大階段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周怜利譯(2000) 。台北:張老師文化。
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1997)。生命週期完成式。廣梅芳(2012)。台北:張老師文化。
Gary Thomas(2009)。怎麼作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忠道主譯(2016)。台北:學富。
Gary Small&Gigi Vorgan(2007)。優活身體年齡不老的8堂課。陳雅汝譯(2008)。台北:商周
Harry R.Moody(2010)。老人學概念與議題。陳惠姿、舒蕙菁、林建勳、李碧雲、陳永銓、楊璧菁、顏沁欣、吳孟恬、黃名瑋譯(2013)。台北:華騰。
Ruth Benedict(1976)。文化的模式。黃道淋譯。台北:巨流
Robert Pogue Harrison(2014)。我們為何膜拜青春?。梁永安(2016)譯。新北市:立緒文化
John Howkins(2001/2003)。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李璞良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Sue V.Saxon,Mary Jean Etten&Elizabeth A.Perkins(2010) 。老人生理變化概念與應用,吳瓊滿、陳喬男、陳素惠、戴金英、吳宏蘭、林柏岡、陳蕙玲、劉紋妙、楊其璇譯(2011)。台北:華騰。
K.W. Schaie,S. L. Willis。成人發展與老化,樂國安、韓威、周靜譯(2007)。台北:五南。
Thomas A. Preston,M.D。最終的勝利:安頓生命的最後歸宿,施貞夙譯(2001)。台北:天下生活。
W. Lawrence Neuman(2000),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王佳煌、潘忠道、郭俊賢、黃瑋瑩(2002)譯。台北:學富文化
論文
游雅雯(2015)。資深榮民的生命歷程及其超越老化經驗學習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治勳(2010)。對老的刻板印象、老化自我覺知及最適老化。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網路資料
巷仔口社會學。翁志遠(輔仁大學社會系),年紀到了就該認老?傷人,也終將傷已的年齡歧視(下)。下載日期:2018/12/10。網址: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4/10/22/wengchihyuan-2/11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月暈效果,陳嘉陽(2000/12)。下載日期:2018/8/2。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351/?index=5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自我形象。下載日期:2018/11/21。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339101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發布日:2017/06/28
活躍老化-社區參與,下載日期:2018/12/12。網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30&pid=7485

MOOK景點家廖維仁 ,誰說不能坐!從博愛座看台灣V.S.六國讓座文化。下載日期2019/12/19。網址:
https://www.mook.com.tw/article.php?op=articleinfo&articleid=20341

陳琇惠(2014)。從「貧窮濟助」邁向「全人照顧」:台灣老人福利政策發展的軌跡與挑戰。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制度。下載日期2020/1/5
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8/%E5%AD%90%E9%A1%8C2--2%E9%99%B3%E7%90%87%E6%83%A0%E8%80%81%E5%B8%AB.pdf
影像資料
公視,獨立特派員製作活躍老化-貼心芬蘭。下載日期:2018/12/10。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YCJ6EL1K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