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171.12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曾聖慈
作者(英文):Sheng-Cih Zeng
論文名稱: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海岸阿美族傳統領域劃設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territory demarcation of the Amis people in the East Coas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
指導教授:郭俊麟
指導教授(英文):Chun-Lin Kuo
口試委員:王聖鐸
潘繼道
口試委員(英文):Sen-do Wang
Jih-Daw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號:61030A01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關鍵詞:公眾參與是地理資訊系統海岸阿美族傳統領域故事地圖調繪地圖
關鍵詞(英文):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Coastal Amis peopleTraditional territoriesStory mapsfield pap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2017年2月18日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後,臺灣針對原住民族傳統土地/領域的研究又再被重新檢視,許多新穎的議題建立在原有的原住民土地研究上浮出檯面,此劃設辦法之施行已有一年半載,期間延燒的爭議範圍也不斷擴大。本研究基於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問題之關心進行探討,在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阿美族,由於部落大多位於平原地區且普遍與異族混居,因此傳統領域劃設上就更顯困難。其中的海岸阿美族更時常有傳統領域遭財團開發而造成爭議,故本研究欲針對海岸阿美族選定之部落進行傳統領域劃設之研究,藉由深度訪談得以部落觀點為主體,並由部落青年自主導入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部落傳統領域地圖之繪製,結合ESRI公司線上的網頁與地圖服務平台Story Maps,建置一份使地名去殖民化、土地正義施行、傳統土地知識及文化得以保存傳承等事項的部落傳統領域地圖,實踐能真正地以部落為出發點的產出一份「部落傳統領域人文地圖」。本研究除了想建置一套更符合海岸阿美族部落觀點的傳統領域展示並使用的平台外,也欲藉由部落自主性的操作經驗與結果,提出往後對於海岸阿美族部落之傳統領域調查與地圖繪製工作上,可能同時擁有地方性與合法性之部落傳統領域調查與劃設辦法的另一種建議。
Sinc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promulgated “Regulations on Demarcation of Territorie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or Tribes” on Feb 18, 2017,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traditional lands/territori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have been brought up and reexamined. Many new issues stemming from these studies of the territori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emerged. Although the Regulations has gone into effect for one and half year, the scope of controversies continues to widen. This study was concerned with demarcation of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the Amis people. The Amis people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Because most of the tribes are located at plain areas and living in a community with mixed peoples, demarcation of their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is difficult. In particular, the often-heard occupation of the coastal Amis people’s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by business groups for land development has caused much controversy.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marcation of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the Amis people in the East Coast. In addition to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opinions from the tribe’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ppli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which allowed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of tribal youths, to draw a map of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the tribe. By utilizing ESRI’s website and map service platform, Story Maps, this study finally developed a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map characterized by decolonization of place names, land justice, and preserva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of this land. This is a “map of humanitie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a tribe” truly gene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mis people. In addition to developing a platform for clarifying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al Amis people, this study also attempted to use the tribe’s experience and outcome of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PPGIS as a foundation to suggest that PPGIS may be a solution to future survey and demarcation of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the coastal Amis people as it considers local opinions and meets legal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3
第二章 重安部落海岸阿美族人與土地              24
第一節 重安部落先民之分布與遷移               27
第二節 重安部落地權概念的轉換                37
第三節 小結                         58
第三章 重安部落傳統領域地圖之繪製              60
第一節 重安部落外部人員針對傳統領域地圖的繪圖活動      60
第二節 重安部落傳統領域範圍確認與地圖之展現         73
第三節 小結                         85
第四章 重安部落傳統領域的再建構               86
第一節 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操作於重安部落傳統領域之調查  86
第二節 重安部落傳統領域對部落外之關係            99
第三節 重安部落傳統領域人文地圖之優劣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4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2
孟祥瀚 (2001),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縣政府。
李文良、林玫漣、夏黎明、靳菱菱、侯松茂、郭增俊等 (2001),台東縣史政事篇。台東縣政府。
李玉芬 (2007),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
廖炫銘 (2006),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趨勢與發展。線上資源:http://guava.iis.sinica.edu.tw/_media/events/open_gis_internet_gis_2006_conference/ppgis.pdf,台北:中央研究院。
廖守臣 (1999),秀姑巒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台北:國科會。
劉婕昕、王聖鐸 (2014) 編繪開放街圖之多元圖資選用策略,2014 臺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林秋錦 (2006),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Aboriginal Land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aiwan:2001050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008),社區林業計畫成果報告。線上資源:http://www.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09141394571.pdf,台北。
許木柱等 (1995),重修臺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同冑篇第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衛 (1991),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調查研究叢書1。台東: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黃申在、施政旭 (2009),自由軟體地理資訊系統在社區公共議題之運用-以QGIS在鹽水溪工業帶願景工作坊之操作為例。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洪朝貴 (2015) 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混搭服務網路資源概觀,第九屆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
謝炳睿 (2009),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在社區規劃中的運用。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研究所。
施添福 (1995),日治時代臺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和區域發展。發表於「臺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56),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撰 (2007),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畫成果報告I。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博文,張長義,丁志堅,林俊強,(2004),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傳統領域知識建構,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論文。
蔡博文、鍾明光 (2009),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與社區發展。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會議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蔡政良 (2004),阿美族族群研究。線上資源:http://www.dmtip.gov.tw/FileUpload/interaction/e_images/阿美族族群研究.pdf,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35),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の研究。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衛惠林 (1972),臺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臺灣省文獻會。
汪明輝 (2005),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調查及其策略。發表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王人英 (1967),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明立國 (1989),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台原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 (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
田哲益 (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兩冊。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秋芳 (2001),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民90。
李昕迪、劉俊宏、鄧東波 (2012),自願性地理資訊之生產與管理-以開放街圖為例。2012,臺灣地理資訊系統研討會論文集。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子銘、台邦‧撒拉勒芳 (2001),把人找回來:部落地圖與資源保育。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 (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益仁 (2001),把人找回來: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康培德 (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
康培德、李宜憲、陳俊男 (2015),加禮宛事件初版。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貴潮 (1998),阿美族飲食之美。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黃宣衛 (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黃宣衛、羅素玫 (2001),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初版.)。台東縣:台東縣政府。
黃宣衛、黃貴潮、顏約翰、顏志光 (2002),成功鎮志‧阿美族篇。台東縣成功鎮:東縣成功鎮公所。
黃應貴 (1986),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收錄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夏黎明 (2000),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收錄於夏黎明、呂理政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邱昱銘 (2004),臺灣文獻委員會。臺灣,(1972)。臺灣省通誌 卷八,同冑誌: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明治、王良行、姜柷山合撰 (2003),成功鎮志社會文化篇。台東:成功鎮公所。
孫大川 (1997),臺灣原住民對土地利用的理解與國家力量的介入。收錄於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土地經濟會。
周天穎 (2008),地理資訊系統理論實務,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陳國川、林聖欽 (2000),台東縣史產業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陳奇祿 (1986),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和社會制度。收錄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陳介英 (2005),深度訪談法在經驗研究的位的反思。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朝圳、吳守從 (2001),把人找回來:如何應用GPS與GIS製作部落地圖。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鄭全玄 (1995),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東臺灣叢刊之三,台北:知書房。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中央研究院(2002),WebGIS技術、系統架構與應用。數位典藏國家計劃。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兩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 (1994),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頁259。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蔡志偉 (2009),氣候變遷、生態永續與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發展:莫拉克風災的反思。收錄於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六期。台北: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顏愛靜 (1998),臺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衛惠林 (1972),臺灣通省志,卷八同胄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得楷 (2008),被建構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 Skadang與Xoxos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玲伃 (2005),參與式網路繪圖地理資訊系統建構之研究 - 以校園交通規劃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國演 (2002),臺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產權共有制度建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淑雅 (2006),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呂金德 (2006),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所有制政策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文 (2001),以Quantum GIS為基之地理環境教育數位學習系統。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兆年 (2008),轉型正義在臺灣政經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夙君 (2011),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社區規劃中民眾參與之探討 - 以彰化縣平和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黃雅鴻 (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 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尚德 (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宏凱 (2016),開放街圖的繪圖活動及在地實踐–以社區型環境教育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陳鳳梧 (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爭議之探討 - 轉型正義觀點。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信安 (2012),建置以社區運作為基礎的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雪芳 (2010),消失的原住民土地權以東海岸阿美族個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琪 (2017),以ESRI Stort Maps設計聖經亞伯拉罕的故事地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蘇青灧 (2008),整合Web 2.0與GIS推廣社區公眾參與-以臺北市仙跡岩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玉珠 (2013),幼兒園故事結構教學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
陽美花 (2008),「新夥伴關係」下的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問題:部落觀點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永吉 (2017),歷史記憶與故事地圖建置-以建華新村之變遷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郁玶 (2012),自發性地理資訊在救災應變的效能與空間特性-以莫拉克風災網路災情平台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凱弘 (2005),TumpuDaingaz:一個臺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抵抗空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皓正 (2004),支援生態工作者之多媒體GIS資料庫-以臺灣蛙類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
孟祥瀚 (2002),清代台東成廣澳的拓墾與發展。興大人文學報,(32):879-918。
李文良 (1997),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東臺灣研究會。
劉麗雯 (2009),地理資訊統做為社區服務方案規劃與執行的輔助工具。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53-92。
劉政榮 (2005),PPGIS 及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廢料處理選址項目中的應用,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82-85。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李建堂、丁志堅、李玉亭 (2005),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地理學報,(41):65-82。
林祥偉 (2010),人文地理資訊系統視野下的東臺灣歷史圖像。東華人文學報,(17):157-173。
林怡先 (2011),地圖學:多媒體地圖及Map2.0,地圖,21(1):15-27。
林怡先 (2011)地圖學:多媒體地圖及Map2.0,地圖,21(1):15-27。
康培德 (1999a),空間認知與異族建構--「南勢阿美」的建構與演變。臺灣史研究,4:5-34
康培德 (1999b),南勢阿美部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臺灣史研究,4(1):5-48
洪榮宏 (2009),開放觀點之國土資訊系統標準制度推動與展望。國土資訊系統通訊,(71):2-13。
簡美玲 (1994),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臺灣史研究,1(2):85-108。
徐百輝 (2009),地理資訊標準格式簡介。國土資訊系統通訊,(71):14-34。
陳文德 (1986),〈阿美族親屬制度再探討:以胆曼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41。
張彥然 (2006),以WebGIS實現開放而高性能的行動載具監控管理。國土資訊系統,(57):16-26。
沈榮欣 (2007),「藝」起說故事社區故事地圖。臺北畫刊,(479)。
施正鋒 (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設。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1):165-189。
葉美智、劉秋良、楊燿隆 (2015) 全民參與生態資料庫之應用-以生態旅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9(4):259-270。
鄒郭芳妤、詹進發、許世宏 (2011) 應用志願性地理資訊於社區物種調查之研究,地理研究,61:83-104。
蔡中涵 (2011),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與財產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3):1-17。
蔡元芳、蘇文瑞、鄭于綸 (2009),導入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互動社區防災資訊網建置之研發。華岡地理學報,(24);39-49。
宋龍生(2005),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112-144。
姚人多 (2001),〈認識臺灣:知識,權利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
楊冠政 (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環境教育, 28:7-20。
包正豪 (2016,19,May),回眸凝視馬英九政府八年來的原住民政策實踐。回頭看馬政府八年。 Retrieved 19,May, 2016, from http://go.shr.lc/2eG45FI.
張存薇 (2016,19,May),蔡英文:設原住民示範區試辦自管土地,自由時報。
Aberley, D., Sieber, R. (2002),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First International PPGIS Conference.
Craig, W. and Elwood, S. (1998), How and why community groups use ma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25 (2): 95–104.
Elwood,Sarah. (2008),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Key questions,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guide emer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GeoJournal, 72:133-135.
Goodchild M.F.(1992),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6(1):10-14.
Goodchild,M. (2007), Citizen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GeoJournal, 69:211-221.
Haklay,Mordechai (2010), How good is Volunteer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 comparativestudy of OpenStreetMap and Ordnance Survey datase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and Design 2010, 37:682-703.
Lattour,Bruno.(1987),“Action at a Distance.”,P.215-232.in Science In Action, Ch.6Part 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 D. D., & Zimmerman, M. A.(1987),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69–579.
Rundstrom, R. A.(1995),GI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pistemological diversity,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22 (1): 45–57.
Sieber,R.E. (2003),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cross borders,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43(1): 50-61.
Sieber,R.E. (2004), A PPGIScience?, Joirnal of Caetographica, 38: 1-4.
Talen,E. (2000), Bottom-UP GIS: A New Tool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Expreesion in Particioatory Planning, Jour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6(3):279-294.
Tulloch, David L. (2008), Is VGI participation? From vernal pools to video games, GeoJournal,72:161-17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